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而国务院近日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披露了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更引起社会的担忧和联想。三峡工程和气候变化有无联系?学术论证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否合理?国家以后在相似工程的论证上可以做出哪些改进?本刊对22年前曾为《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撰文的学者茅于轼进行了专访。
实习记者 陈漫清
1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一些网民因此质疑三峡水利工程,你怎样看待这种质疑?
茅于轼:三峡工程和气候变化有没有联系,它们的联系在什么地方,这是现在还不能研究清楚的问题。一般的猜测和质疑根据不大,关键还是要看气象专家怎么说。
2 有观点认为,三峡工程的论证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你认同吗?
茅于轼:存在,工程的论证和通过都存在问题。那时候明显有政府的意志在里面,不是很客观;论证也比较浅,比如我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得到任何回音。我的问题是:一百年后三百年后,三峡工程总有报废的时候,报废以后是个什么状态?这个问题在论证里没有出现。
3 以前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就存在问题,造成坝区淤积严重,致使大坝报废,如今的三峡工程在决策上与三门峡有什么异同?
茅于轼:情况不一样,三门峡是苏联专家做主,中国工程师没有发言权。三峡的决策没有苏联专家的作用在里面,上不同的意见是可以表达的,但政府在论证过程中有倾向性,比如采纳哪些意见,不采纳哪些意见,倾向性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来。
4 三峡工程在开工前经过数次专家论证,一次论证后,14个专项论证报告组有9个专家没有签字,但最后还是以少数意见“被服从”,这种学术论证搞少数服从多数,合适吗?
茅于轼:这种事情肯定不能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比如选举人大代表可以少数服从多数,但在科学问题上,就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对于科学,对一个客观事物的研究,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5 遴选参与论证专家的标准,是否存在争议?
茅于轼:哪些专家可以出席论证会,哪些专家不能出席,这里有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倾向性问题。当然,现在三峡工程是好是坏,还不能做出判断。
6 有舆论因为一些反对派专家不能进入论证,就怀疑这个遴选标准。你怎么看呢?
茅于轼: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而且最后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这样把责任推给了这些举手的代表,将来出了问题,你找谁也找不着,没有一个真正的负责人。
7 有人认为:一些人大代表自己并不了解相关的地质和水利知识,但他们拥有投票权,这不合理,是吗?
茅于轼:是的,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有很多人投了反对票。他们可能是外行,不可能都是内行,不能要求他们都是内行,他们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看得很清楚。这事其实要听专家的。要保证专家有足够的发言权。
8 那这也是决策体制的问题了?
茅于轼:是这样。领导必须参考智囊团的意见。哪个国家都是这样,不充分参考这些意见就自己决定,不行的。
9 你曾经为《长江长江》写了《水库退役后的状况和后果为何不见论证》一文,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茅于轼:不好说,其实也没什么,可能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问题我想到了。报废之后该怎么办?我的心态是:别人没想到我想到了,于是就提出来。
10 以后再有相似的工程,在论证过程上,国家还可以做出哪些改进呢?
茅于轼:以前黄万里教授说过:论证要有科学性。现在我们不是提倡科学发展观吗?那么,论证就更加要有科学性,要全面。过去有时候就是缺乏科学性,领导说了算。论证这事还是得听专家的,不能领导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