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物
三峡省筹建始末
发布时间:2011-12-18 16:05:00
从1984年中共中央原则批准三峡工程“150方案”,到1994年“175方案”付诸实施,
一晃过了20多年。20多年前的中堡岛名噪海外却荒芜一片,今天的中堡岛已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宏伟的钢筋混凝土大坝。
20多年前喧闹异常的鄂西名城宜昌,是个啥模样儿?
心潮翻滚,眼帘浮现出一块牌子,浮现出一位踌躇满志步履匆匆的长者形象。
牌子上字迹清晰:三峡省筹备组。
长者,乃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
三峡工程“150方案”之由来
谈三峡工程,没有人不正视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其效益与水库正常蓄水位达到什么样的高程直接相关。高水位,涉及淹没线内田地损失、城镇搬迁和人口移居量的增加;反之,则相对减小。但水库尾部存在回水变动区,客观存在着泥沙淤积问题,万里长江乃黄金水道,通航是第一位的。因此,水位之高低又直接牵涉到航道是否可以改善这一难题。围绕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问题,中外专家争来论去数十年,至今才算取得基本一致,即我们熟知的业已开始实施的“175方案”(海拔水位 175米)。
早在30年代,由恽震等人提出的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是采用滚水坝方案,谈不上水位问题。
40年代,美国人萨凡奇博士突发奇想,提出的三峡方案,坝高225米。
50年代中期,中苏专家联合查勘,苏联专家着重对200、220及230三个水位方案进行研究;而国内专家(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向中央推荐的是“235 方案”。60年代,长办鉴于“235方案”被中央否定,三线建设又急需用电,便提出一个115~150~190~200三期开发折衷方案。
70年代后期,当葛洲坝工程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后,长办提出了一个“200方案”。
此方案一出笼,立即遭到许多人反对。在1979年三峡选坝会议期间,收集了10篇论文,
长办领导人林一山处于1:9的劣势。
到了1983年,长办在编制三峡可行性报告时,则着重考虑了“150方案”,这份报告称:“三峡工程按正常蓄水位150米,坝顶高程175米设计”。
“150方案”实际上是低坝方案,它的优点在于:总投资低,可以基本满足防洪要求。
该方案可装机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7亿干瓦时,对解决华东华中地区2000年前后用电要求有重要作用。
客观地说,长办是始终坚持早上快上三峡的,既然高坝方案有利但国家财力有限且反对的呼声甚高,便不得已谋求低坝方案,以求通过。此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亦想实现国父孙中山和伟人毛泽东的遗愿,促使三峡工程早日上马。
“150方案”1983年5月由国家计委组织审查,6月即上报国务院,后经长办、水电部组
织专家再作论证和补充。修改后,国务院遂于1984年4月5日原则上批准了这个方案。
李伯宁领命三峡行
为了搞好移民和规划、统筹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中共中央原则批准三峡工程“150方案”后作出决定:筹建三峡特区,原则规定,三峡特区的区域范围限于与库区相关的县市;三峡特区行使省级职权,直属中央管辖。
与此相适应,国务院亦确定组建三峡工程建设的总甲方——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指定水电部副部长陈赓仪任主任。该筹建处于1984年12 月在湖北宜昌市挂牌办公。国务院规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国务院的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管辖。该公司筹建处的职能是:组织三峡工程的各项科研活动,协调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做好三峡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985年的湖北宜昌,一下子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地区。骤然间,全国各地的传媒机构争相报道三峡工程即将上马和三峡建省的消息。国外许多对三峡工程感兴趣的机构和部门,纷纷组团访华。香港及各国驻京记者,也频频向海外传递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
铁道部宣布:开通北京至宜昌的直达列车。
三峡特区地图,已经挂在了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前。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取消设立“三峡特区”议案,决定成立三峡省,制定了改革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的方针来解决三峡库区艰巨的移民安置任务;从许多个候选人中“点将”确定: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牵头进行三峡省的筹备工作。
李伯宁,1918年出生于河北任邱。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坚持敌后斗争。1949年与傅作义先生一道参加水利部的筹组工作,数十年来历任副司长、司长、副部长等职。从50年代起,他就是水利基建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李伯宁领命赴三峡,自称是“感到又高兴,又惶恐。高兴的是,我做了那么漫长的三峡梦,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波光粼粼的高峡平湖已经在望了;惶恐的是,压在我肩上的担子太重,安置几十万移民的艰巨任务我力不胜任。但中央既已决定,我只能服从且尽力而为”!
来到宜昌后,李伯宁踌躇满志,决心为三峡省、为库区贫困县市的人民的未来拼命一搏。筹备一个行政省份的工作千头万绪,而三峡省的未来只能描绘在一穷二白的纸上,具有诗人气质的李怕宁,对他履行的使命充满信心。
三峡省的区域范围是:四川的涪陵、万县两地区和湖北的宜昌市、宜昌地区及原恩
施地区的巴东县。省会设在宜昌市,全省总人口约1600万。
1985年的上半年,李伯宁往返穿梭于北京----宜昌------万县——涪陵——重庆之间,足迹踏遍库区范围内的山山水水,与中央及湖北、四川省的领导同志商讨库区经济发展规划及开发型移民的选点示范工作。下半年,则着重从全国各地“招兵买马”,逐步建立健全省政府机构及各职能部门。原《中国水利报》社社长杨秀伟作为省委宣传部负责人驻扎宜昌,异常活跃;原《中国电力报》社总编李讲安以《三峡日报》负责人身份在宜昌频繁活动,著名诗人雷抒雁负责筹备文化厅的工作……
三峡省委、省政府首脑,除李伯宁外,湖北、四川两省均委派两名副省长担任副手;三峡省人大、省政协也在组建班子。短短几个月时间,各局、办筹备组的负责人均欣然受命赶赴省会宜昌,宜昌地区和宜昌市机关亦抽调了部分工作人员到筹备组,企盼在三峡省的创业路上大展拳脚,青史留名。
为使同事们深入了解三峡工程和理解中央对移民工作的指示,探索如何“变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的道路,李伯宁在三峡省筹备组工作会议上慷慨陈词,发表了题为“修建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的长篇演讲。
他强调:“为什么要在长江修建三峡大坝?因为它有巨大的综合效益,例如:防洪、发电、航运等。我看第一位的效益足可以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他指出:“30多年来,由于工程迟迟不定,川东、鄂西一直不敢上大的骨干项目,致使这里的穷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扭转和改善。如果工程再拖下去,谁也不敢往这里摆项目,库区人民还得穷熬下去。库区移民虽有困难,但只要工程上马,通过工程建设和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群众就会越来越富。”
他的演讲,博得与会者阵阵掌声。
人们认识李伯宁,从他的言行举止窥见了三峡的未来……
风云突变:“三峡热”再次降温
就在三峡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开工准备,三峡省各项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时候,北京出现了新变化:
先是重庆市建议改“150方案”为“180方案”的议案,直接捅到了中央;
接着是全国政协副主席、93岁的孙越崎老人率众考察三峡,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标题就是结论的长篇调查报告《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
跟着就是著名的三峡工程反对派代表人物李锐的专著《论三峡工程》,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
再便是各式各样的座谈会,吹风会,辩论会,为数众多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反对上三峡工程,指责长办提出的、国务院已原则批准的“150方案”是“好大喜功”,是继葛洲坝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最大的“钓鱼工程”;
与此同时,海外舆论大哗。美国环境政策研究所布拉光韦尔特博士以《中国卷入大型水电和大坝的巨浪》为题,说中国在本世纪内将修建三峡电站,已向美有关部门寻求技术帮助,向世界银行贷款,说像这样突出发展水电,将重复美已犯过的错误,断言:中国如建设此大坝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毁坏文物古迹,造成巨大债务。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亦发表《中国人进行巨大的水利计划》的文章,对“150方案”评头品足;其它国家传媒对三峡之争亦大肆喧染;
香港等地区的传媒,则着重报道有关三峡工程反对派意见和文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本来国务院原则批准的“150方案”,中央打算在修改补充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这一来,工作便无法进行了。实际上,许多人对三峡工程的指责未必中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懂电懂水的专家,也不清楚长办几十年来数千工程技术人员为三峡工程作过多少次试验,钻了多少个检验坝址地质情况的钻孔,更不知晓设计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三峡工程付出了多大代价。
为使不明真相的同志明白真相,使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在参与工作的情况下,经过耳闻目睹后转变观念,中共中央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以重新论证的最后结果促使持不同意见者明白真相,取得共识。
1986年3月31日,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先生,谈话中,傅向邓小平询问海外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问题。邓小平神情严肃地望着傅,十分慎重地告诉他:
“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三峡是不会草率从事的。”这个讲话,迅速被传往海外……
1986年4月3日,六届四次人代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在记者询问三峡工程情况时,李鹏作了如下回答:
三峡工程是一项包括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巨大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关系到我国当代的四化建设,而且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对这项工程,中国政府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现在还没有对这项工程作出是否开工的决定。
李鹏向记者透露:对这项巨大工程,我们虽然已经作了30年的准备,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国务院准备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不仅要吸收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要向一些建设水电有经验的国家的专家们进行咨询,听取意见。论证的情况,委员会将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同全国政协协商。
“两会”结束后,赵紫阳、李鹏便率有关领导到三峡地区实地考察。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就是被长办和三峡省筹备组有关人士戏之为“六月雪”的“15号文件”。
撤销建省计划,增设国务院“三经办”
面对三峡工程尚未动工即强烈要求停止准备工作的一片呼声,当中央“15号文件”传到宜昌时,李伯宁感到困惑不安,而他的追随者则大多数茫然不知所措。
上午得到撤销三峡省建省计划的消息,下午就有人坐飞机走了。李伯宁心情沉重地传达完文件后,坚定地说:
“无论三峡工程的命运如何,我们都要将三峡的建设搞上去!三峡地区的老百姓,这30年来折腾得够苦了哇……”
说着说着李伯宁动了感情:“我们……说什么也不能再让老百姓受累。我已向国务院请命,将三峡省筹备班子转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不要行政级别,就干一件事——让三峡的老百姓富裕起来!”
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参加大会的同志,许多人流着眼泪鼓掌。他们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可他们在理想抱负已经破灭的时刻,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能说了……
于是,三峡省筹备组撤销,大部分人员“从哪里来仍回哪里去”。国务院宣布成立“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简称“三经办”),委任李伯宁为主任,负责指导和协助川鄂两省进行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和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
三经办设在北京。
为了工作顺利开展,三经办在宜昌市宝塔河保留了一个办事机构——宜昌办事处。
从此,宜昌与北京,北京与川鄂两省,就三峡库区的经济开发规划和移民试点工作紧密联系,相互支持。伴随着三峡工程长达3年的艰难论证,移民试点工作在整个库区逐步展开。
李伯宁说话算数。三峡省虽未建成,但他领导开展的开发型移民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他将国务院划拨的首批移民试点经费2000万元,在库区组织兴办了28个小厂,安置农村
移民劳动力2421人,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又相继实施工厂拆迁试点,开荒兴建柑桔、茶叶、蚕桑地经济园等多种试点。人们发现:李伯宁年纪大了,跑三峡的次数却越来越多了,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真心实意为三峡库区人民脱贫致富而奔波劳累的李伯宁,经历着痛苦的磨炼,以其开创性的开发型移民试点成果,终于给处于“重新论证”阶段的三峡工程注入了“兴奋剂”:数百名专家对李伯宁刮目相看,对李伯宁的移民试点报告倍加赞赏。
中央对“开发型的移民试点”的成功经验评价甚高,决定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以期取得移民试点更为辉煌的成果!
众所周知,1989年春季北京曾再次涌起反三峡上马的浪潮,但李伯宁所领导的库区移民试点工作非但未受干扰,而且红红火火,成绩斐然!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议案时,74岁的李伯宁激动地挥笔赋诗,喜泪纵横。翌日,国务院成立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李鹏总理任主任,李伯宁荣任副主任,仍分管三峡库区移民工作。
如今,李伯宁再也爬不上三峡库区的高山了。可他的心依旧牵挂着库区的老百姓,期盼着百万移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